“60后”的选择
发布时间:2012-04-06 16:33:18

“60后”的选择
 
邵增虎
60岁以后,我没有想去变法,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变。但我选择了变调,我不再唱“主旋律”,不再画主题性人物创作。我开始画风景画,唱起山水小调。决心一下,十多年就这么坚持下来了。我由一个人物画家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山水风景画家。此后常有人问我:“你以前是画人物的,作品在全国美展中多次拿牌得奖,中国美术馆收藏你多件作品,你的影响使你一直走到全国油画评委的位置,怎么忽然抛弃人物画,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,画起风景来了。”有人搞不懂,有人为我惋惜,甚至以为我避重就轻作了一个错误的选择。我内心知道,这种选择于我十分合适,风景画是我的归宿,是我心灵的归宿。在社会的大平台上摸爬滚打几十年,人间的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、冷暖炎凉都体验过了,人性的善恶美丑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。离开城市的烦嚣,超脱世事纷争的一天终于到来了。于是我走进山林之间,享受那清甜的空气,抚摸那百年的老松,仰望起伏的山岚,陡峭的削壁,俯首观赏清澈的山泉,胸中郁积的那股闷气,一切处世的烦恼都烟消雾散,那颗几十年烦躁不安的心终于安静下来了。我慢慢体悟到“宁静致远”的那种境界。和大自然对话的过程,是心灵的一次次洗涤和净化。过去我画人物画总是感到压抑,现在画风景画,觉得是一种享受,内心无比愉悦。
 
我画风景画多作秋景,这也不是故意的选择,而是内心的一种向往和追求。我的人生已经走到了春天和夏天。正处在金秋的季节。秋天斑斓绚丽的色彩让人陶醉,也与我的心产生共鸣,我们进入秋天应该与大自然一起快乐、一切展示辉煌,在这个美好的收获季节开快痛饮吧!让我们尽情享受秋天的美丽!把秋天涂在画布上,雕刻在自己的油画中,留下这动人的时刻!
 
在绘画实践中,谁都想标出一套自己的独特语言,一种个性化的表现手法。一种得心应手的技艺。我特别欣赏黄宾虹那种“浓重黝黑、兴会淋漓、乱而不乱、齐而不齐”的绘画风格,他的作品“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”“以不似之似为真似”正是我心目所要追求的目标,他那歪歪斜斜、十分“狼藉”的笔墨给予我许多启示,经过长期的努力,摸索到一些门道,知道自己可以在抽象和具象的边缘处做些文章,不作为实的描摹,也不完全脱离物象,不离开原有写实的根基,永远把自然对象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,又要摆脱自然物象本身对我的束缚,强调感情因素,寻找个性化的油画语言。反复琢磨黄宾虹先生“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”、“以不似之似为真似”的教导,摸索和发展一种属于自己的“乱而不乱、乱中有序”回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风格和技法。在近看与远看之间设置一种“不似”到“绝似”的转化功能。观赏者看我的画,远看近看是大不一样的,近看画面只是一些色块的叠置,笔触的胡乱穿插,点线面的交互掩映,并不成形。但是你退后几步,到了五米之外,造型凸现眼前。达到了“不似之似”的效果。我用油画刀挥洒刮擦、反复叠加色层,使画面浑厚有力度而色彩又产生一种交响的效果。大家的鼓励和肯定使我更加增强了信心,但是要表现大自然本身的奥秘与精髓,那种内在的深刻的美感总还是感到力不从心,做不到得心应手。
 
我的画,已经从人物转向风景,从城市走向农村。我将渐行渐远,入到无人的境界,观察和表现一个原生态的古老而苍茫的大地,在敬畏大自然的无尽奥妙中净化自己的灵魂。我在《在乎山水之间》的短文中提到,在今后的创作中“要现代意识但决不走进观念,不赶时髦也不保守”这是我中庸之道的绘画取向。我反对没有看技艺只看观念的拙劣的绘画,绘画艺术是一种精神粮食,你得有营养,光要我们吃“观念”是不行的。因为好的绘画,思想观念不能没有,激情个性不能少,人格素养要深厚,最后还得有独特的技艺支撑。许多现代艺术的作品为什么浅薄,就在只看观念而缺少其它。所以我经常告诫自己:不要为名利所迷惑,不要为观念所欺骗,老老实实做人,老老实实作画。

打印本页   |    返回目录